這個講者是長榮大學健康心理系的老師,他今天要來和我們分享"學習理論與實務經驗分享"這個主題。
演講重點歸納
講者將他的演講分為三個主軸--教學歷程取向、教師特質、曾經採用過的教學/評量設計。在教學歷程的部分,他提到了行為學派和凹認知學派。行為學派的理論是 教學操弄-->結果表現 ; 而 認知學派則是 教學操弄&學生特性<-->學習歷程-->學習結果-->學習表現。
他和我們分享了他大四教育實習的經驗,他提到他教學時並沒有運用教程所學到的教學法,而是用他高中國文老師的方法去教,因為他認為那是一個有效的方法。他還提到了教師獨特性的考量,因為每個老師都有自己的人格特質,當然也會有不同的教學風格。他提到了之前教育心理學教過的Big Five(五大人格特質)--分別是
*經驗開放性(Openness to experience)
*盡責性(Conscientiousness)
*外向性(Extraversion)
*親和性(Agreeableness)
*情緒不穩定性(Neuroticism)
而取這五個特質英文名稱的第一個字母縮寫為OEEAN,利於記憶。
老師十分強調依照自己的人格特質來決定適合自己的教學法,他舉他自己為例,他說他並不擅長說笑話,所以課程主要是嚴謹的上課模式。他提到他會在課前詳細地規劃課程內容。
他分享了幾個他設計的教案和評量的設計,講解他的設計理念、作法、和可能會有的問題以及他和學生的相處模式。最後他提到如果教師要趕課的時候,要考慮到哪些是最重要的部分,或是學生沒辦法自學的部分。
最後,他以他自己也還走在學習的路上作結。
演講中感覺收穫最多的部分
我覺得老師提到人格特質的部分很實用。因為每個人都有不同的人格特質,自然也就會有不同的教學風格。不過,我想我們可以不用單單將自己侷限在適合自己的教學模式,或許有時可以稍作突破,創造不一樣的可能性。
◎WIKI補充:
開放性包括活躍的想像力、審美感受性、對內心感受的專註性,對種類的偏好,以及對知識的好奇心。
盡責性(Conscientiousness)是細緻小心,或按照良心支配自己的行動的人格特質。它包括自律、細心、徹底性、條理性、審慎(三思而後行的傾向),以及成就需要等元素。
外向者一般是愛社交活動的,有自信的,好尋找刺激的、崇尚冒險精神的。
親和性(Agreeableness)是一種在社交場合愉快和包容的傾向。
情緒不穩定性,又譯神經質(Neuroticism)是心理學研究中一個基本的人格特質。它是一種經歷消極情緒狀態的持久傾向。情緒不穩定性得分高的人比一般人更容易經歷可能遇到的焦慮,憤怒,內疚,和抑鬱這樣的情緒。
我覺得了解自己的人格特質的確很重要,因為了解自己的個性之後,才可以更清楚自己擅長以及需要加強的領域。
有些想法的不同詮釋方式
我覺得我對於講者和他學生的互動方式有點不太認同。有一些他認為是表示熟絡的用語,比如說比喻他和學生之間是「人鬼殊途」之類的,我認為這種用語有點風險。原因是不是所有的學生都喜歡老師開這種玩笑,有的學生聽到這些話可能會覺得有點不太舒服。甚至認為老師有點羞辱的意味。
我想和學生間用語或許該拿捏得更得宜,得宜又不失幽默。但其實言語造成的感受十分主觀,有些用語有人認為不舒服,有人可能覺得無傷大雅,所以這是一個很難有標準規範的議題。
以我來說,我不會選擇用一些貶抑的字彙來拉近和學生間的距離。因為我覺得這樣似乎沒有給學生當一個好榜樣,可能會帶給學生不好的影響以至於說話的方式較尖刻。
我會選擇用正面鼓勵的詞彙來和學生溝通,當然偶爾開玩笑無傷大雅,但不要太過火即可。